
Al imaginativo escritor argentino Jorge Luis Borges también le gustaba escribir sobre el espejo. El tiene un poema titulado "espejo", expresa un articulo de China Times.

三少四壯集-鏡子的故事
人與另一個人的關係有時也像照鏡子──彼此親近的人,自身的受想行識與對方互映,相互投射也互相影響;益者愈益,損者愈損。
孩子小的時候,我觀察他們的學習過 程,對於有一件事始終好奇:嬰兒照鏡子,多久之後才明白鏡中形象是他自己?如何得知的?後來讀到研究報告,說十八個月大的幼兒才有鏡中影像是自我的觀念。 動物行為學家研究動物照鏡子,發現大部份的靈長類以及海豚、象、豬等動物也有自我的概念,鴿子可以經由訓練學會;奇怪的是我們以為最有靈性貓和狗,牠們卻 始終弄不清楚。
鏡子總是給人神祕的聯想。舊時人家的鏡子平日要用袱布蓋起來,怕小孩照多了被攝走魂魄。少女時聽過神秘的傳言,說午夜對鏡削蘋果就 會看到將來要嫁的人,我雖覺無稽卻又好奇又害怕,午夜對鏡總有些惴惴──萬一出現看清楚了,將來見到那人會不會當成鬼不敢嫁了?村上春樹有個短篇小說「鏡 子」,寫他夜深人靜時分面對鏡子,發現鏡中人其實並非自己的映像,且有仇恨的表情。讀了有些毛骨悚然,此後更不敢在夜深人靜時單獨照鏡子了。
舊時的誌怪小說裡也不乏奇詭的鏡子,如元人所撰的《琅嬛記》簡直像科幻小說:有個叫沈愛的人,向漁夫買到一面從水裡打撈起來的鏡子,「時時有人物影,平生所未睹者,往來於鏡內。夜,恆有光……」不就是電視機嗎?
想像力豐富的阿根廷作家博赫斯(Jorge Luis Borges)也喜歡寫鏡子。他有一首題為「鏡子」的詩:「有時候,在晚間,鏡子漫起霧汽/來自一個人的呼吸,一個未死之人。」令我想起多年前參觀過一棟美國早期殖民時代的小木屋,床畔牆上掛一面有把手的小鏡,解說員說是用來測呼吸的霧汽,判斷床上的人斷氣了沒有。我不禁打個冷顫:那個年代那麼常死人?
童話和神話也喜歡寫鏡子。白雪公主的後母每天照鏡子問誰最美,魔鏡的審美觀竟如此可信嗎?安徒生童話「雪后」裡一面邪惡的鏡子摔碎了,碎 片飛進孩子的眼睛,於是眼中的世間萬物就變得歪曲醜陋──這是象徵純真年代的喪失。「哈利波特」裡有一面神奇的「欲望之鏡」(Mirror of ERISED──DESIRE的反寫),人們在那面鏡子裡可以看到自己內心深處的願望成真。身世淒涼的孤兒哈利波特,看到鏡子裡的自己置身慈愛的父母和親 人中間,看得痴了過去──然而那是鏡花水月。
希臘神話裡蛇髮女妖美杜莎,見到她臉的人會變成石頭,帕修斯與她搏鬥不敢直視她,就用一面光亮的盾牌作鏡子,從鏡中找到她的影像將她斬首──可見鏡裡出現的惡魔形像不算本尊;而傳說中鬼是沒有鏡中倒影的,又可見鬼魂根本是幻像。
看來我印象中文學裡的鏡子似乎都帶著些神祕甚至陰暗的色彩。其實鏡子象徵的應該是光明,室內裝潢都懂得利用鏡子採光,這個觀念拓展開來,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鏡子帶來光明的故事:
義大利阿爾卑斯山麓有個小鎮Viganella,人口將近兩百。這裡每年從十一月到次年二月初,幾乎有三個月都深陷在近旁高山的陰影中, 無法得到直接的日照。幾百年來,鎮民每年二月二號舉行慶典儀式,慶祝漫長黑暗的冬天過去,終於重見光明了。2006年冬天,鎮民在近旁山上裝了一架8米 寬、5米高的巨大鏡子,基座的儀器讓它可以隨著太陽的位置調整方向,把陽光反射到鎮中央的廣場上。設計者是一位設計日規儀的建築師。這項工程耗資十萬歐元,費用由每戶分攤。從此居民的冬日生活完全改觀,甚至吸引了許多觀光客前來見識這面為人們帶來光明的大鏡子。
人與另一個人的關係有時也像照鏡子──彼此親近的人,自身的受想行識與對方互映,相互投射也互相影響;益者愈益,損者愈損。
Fuente : China Times
8 de abril de 2011
No hay comentarios:
Publicar un comentario